首页 > 智能制造

美国制造与中国制造差距明显,唱衰中国制造是为什么?

www.cechina.cn2018.09.20阅读 11440

  近年来,在环保风暴和贸易摩擦的内外冲击下,“中国制造”可谓是哀鸿遍野,“倒闭潮”蜂拥而至。曾几何时,被贴上廉价、好用标签的“中国制造”也是风靡全球,没想到一夜之间就大有“凉凉”之感。

  如果把时间轴往前推到农耕文明时代,彼时的“中国制造”在世界上绝对是首屈一指,周铜、秦砖、汉瓦、唐彩、宋瓷……无一不令外国仰望。自近代以来,中国因各种原因未能及时抓住“工业文明”的历史机遇,导致工业制造基础薄弱,只能在制造全球化浪潮中承担中低端制造或下游供应链的分工。

  尽管“中国制造”较西方诸国起步较晚,但自洋务运动以来,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,在全国各地创办工厂,以血汗换时间,推动中国的工业化进程。建国以来,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,“中国制造”可谓是突飞猛进、一日千里。

  160多年的积累,夯实了“中国制造”的基础,却不能为“中国制造”插上翅膀,实现质的飞跃。如今,在全球经济环境发生巨变之际,“中国制造”的抗风险能力不得不令人担忧。当我们刨去民族情怀和爱国主义,冷静分析,就能发现当下“中国制造”的症结。

  1、重营销而轻技术
  从洋务运动到改革开放之前,“中国制造”主要在民族工业上,彼时的中国,强敌环伺,必须要依托强大的军事工业、交通运输工业,才能保护国家安全。而改革开放以后,经济发展成为重心,民生工业突飞猛进。彼时的中国,市场需大于供,因此也催生了一大批营销人员。

  面对遍地是黄金的市场,技术只需保证基本的产品质量即可。而营销人员则在市场上攻城略地,一线市场抢完了,就去抢二线市场,二线市场抢完了,就去抢三线市场……渠道不断下沉,以至于今日,许多制造企业市场份额很大,但技术优势却不突出。
  2、重管理而轻创新
  在大大小小的中国制造企业中,“创新是第一动力”的标语可以说是随处可见,但真正做到这句话的寥寥无几。许多企业都是以创新起家,但做到一定规模以后就开始学管理,讲流程。而管理与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是矛盾的存在,管理越多必然会遏制创新的发展。

  不仅如此,管理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工作的效率,管理越多、流程越复杂的企业越容易导致人浮于事、效率低下,这就必然会影响到技术创新的进度,进而导致“中国制造”在整体技术创新上总是跟不上世界制造强国的速度。本就作为追赶者的我们,只能目送差距越拉越大。
  3、重关系而轻能力
  在许多的制造企业中,“靠关系”、“走关系”、“培养关系”的现象比比皆是。甚至,很多企业都把“关系”当作培养人才的唯一标准,能力反而是其次,这就导致许多技术人才总是因为频繁的“被跳槽”而无法深耕技术。

  工业制造技术尤其是高、精、尖工业制造技术的研发运用是需要持续性的计划和周期的,在企业普遍急功近利和有能力的技术人才“不断跳槽”的土壤中,是难以培养出高精尖技术的。如果不能为有能力的技术人才提供一个长期稳定的工作环境,也就不可能在技术上进行突破。

  以上便是导致“中国制造”哀鸿遍野的客观因素,而在工艺中国看来,“中国制造”一直无法取得长足进步的关键还是在于“造物精神”的缺失。不管是手工制造还是工业制造,其核心都是为人民的生活便利而创造器物。

  一百多年来,在工业制造上落后的我们一直强调“师夷长技以制夷”,殊不知,我们在学习制造之“术”的同时却丢掉了制造之“魂”。工业制造的核心和手工制造一样,都是秉承“造物精神”,为美好生活而制造。而对造物精益求精的“精神”,才是“中国制造”进步的关键。